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大全11篇

日期: 栏目:五大联赛 浏览:54 评论:0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篇(1)

  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西安翻译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现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4人,助教3人,外聘兼职教师7名。从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大多数任课教师偏重于理论研究,对社会实践和采编技巧的操作相对陌生,这样就出现了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的局面。

  2、硬件设施配套相对滞后

  由于专业本身具有较强技术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学应当更加侧重实践操作层面的培养,该专业一般需要专业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等教学器材相匹配,且需要专业实训室,目前尚无专业实训室加以配套,导致新闻编辑与制作等课程难以真正走进实践层面。

  3、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由于上述师资偏重理论性、硬件配套不完善的主客观原因,导致该专业教学模式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课外实训课程、试验室操作课程难以开展。

  4、课程结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和合理。理论课比重偏多,实践课较少。

  二、改革方向的探索

  1、根据职业化教育的目标,合理分配课程教学比例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性较强,(比如需要具备新闻采访能力、 新闻写作能力、 新闻编辑制作能力、 新闻策划能力、重大新闻直播的能力、口头报道能力)应该根据这一特点和课程性质来合理分配学时和学分,建议将60%-70%的学分放在专业和实践课上,既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又能锻炼和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动手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扛机器能拍,进机房能编的目标。

  2、加强师资配备和教师深造

  鉴于西翻院新闻专业师资力量的客观现实,我们首先应当加强现有在职教师的培养与与深造,要求现有专职教师通过自学、参加社会技能培训、购买网络课堂等方式让让老师在现有较强理论水平的基础上,掌握1-2门新闻采编、剪辑制作、摄影摄像等实践专业课程,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以适应该专业设置的要求,从而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打下基础。另外,可以考虑从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引进几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同时要求自有教师参加外聘教师的实践教学,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达到师资力量的提升。

  3、增强硬件设施的配套,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建设,提高现有教学设施使用效率

  针对现有教学设施匮乏的客观现实,学院应当考虑增强摄像机、照相机等教学设备的投入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考虑校园广播站、学院电视台对新闻采编专业学生有序开放,至少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实训平台。让新闻采编专业学生在校内有机会开展采访、编辑、摄影摄像、影片剪辑与制作、录音与播出等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大程度的发挥学院资源的利用率,可以节省再投入的费用开支,达到一箭双雕的良好效果。

  4、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教学

  (1)课堂教学适当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刚接触专业实践课的新生来说,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短期让他们进入专业记者的状态未免有些困难,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简短的电视新闻,新闻奖获奖作品,帮助学生记者的写作角度、写作方法,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进而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了5分钟现场报道环节,针对当前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学生可以模拟现场报道,然后自己用一到两句话说新闻,并告诉别人这条新闻的价值点体现在哪里。通过这种现场实训的方式,不仅能让课堂更加生动,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也能更加精彩,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2)更加重视案例教学加情景模拟教学。①要让案例教学始终贯穿于在《新闻评论》、《电视节目策划学》、《新闻作品评析》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在搜集整理国内外大量的新闻报道、优秀电视作品与电视节目,特别是在讲授《新闻评论》、《新闻作品分析》的时候,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了《新闻调查》、《新闻1+1》、《鲁豫有约》、《艺术人生》等节目以及新闻报道等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让学生学习其中的报道方法、主持特色,节目成功要素等,此外,在讲授新闻写作部分的时候,还结合了大量的平面媒体案例,让学生根据报纸、杂志的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比如对《南方周末》上的深度报道进行分析、对本地都市报(如《华商报》)上新闻标题和内容的评价等。②情景模拟教学。在《电视节目策划学中》,我们还尝试让学生模拟电视访谈节目,不是照搬现有节目,鼓励学生根据现有的一些优秀节目,再结合具体情况自主创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确定节目样式,搜集背景资料,设定选题,拟定采访提纲,扮演角色。学生在课堂上模仿《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谈话节目中嘉宾和主持的节目形式,虽然涉及的话题以校园生活占多数,但是在这样的训练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节目的基本流程,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现场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后期制作技术,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很好结合。③外出写生。比如《新闻摄影》、《新闻摄像》这两门课程,到了大二下学期都会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野外拍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拍摄专题片。我们带领学生在南五台、周至沙沙河、熏衣草庄园野外拍摄实践,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既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记录了风景特色,回来制作的DV作品、照片等也可作为期末成绩及学生实习成果的一部分。还要考虑到如何做出一个新闻片或纪录片,突出与人交流的采访报道能力,并最终形成作品。教师要跟学生一起,随时讨论。这样的话,学生的野外拍摄也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④学生自办媒体实践。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校刊、简报等各种媒体(如西翻院的《娱乐E坐标》、《新闻时讯》、《西译青年》、《桃李文学报》、广播电台)都提供了学生良好的展现自我,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报(比如《报纸编辑学》)广电中心以及各级各部创办的各种刊物的相关工作,也能更好的解决人力等问题。同时,还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各种刊物更有个性。学生进入新闻单位完成实习前,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的有效演练,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敏感力、新闻采编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这可以缓和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难以协调的问题。充分利用本校媒体资源(西译广播电台和西译电视台等),让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在西译电视台或西译广播电台创办专题节目,每周一期或每月一期,可采访本校知名学者、教授、学校领导、杰出校友等。内容可涉猎时政、焦点新闻、校园文化、学术观点等任意话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采编、主持、摄像等实践能力;新闻专业的教师对此进行专业指导;再次,积极开展校外合作,联络西安电视台、陕西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在这些地方建立新闻教育实践基地。

  5、新闻专业实习的调整

  对于新闻采编制作专业来说,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实习分为小实习、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而我们的学生恰恰缺少中期实习或毕业实习,即使有短期的小实习,往往出现时间短,实习仓促,效果不佳的情况。

  小实习针对低年级的新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如可以将大一大二的学生带去电台、报社、电视台等工作单位参观,让他们能直观地感受新闻工作,了解工作大体流程和情况,不仅可以使他们打下理念基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寻找自己的方向。

  中期实习就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寒暑假的集中实习。学生可以自主或学校联系当地实习基地,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新闻媒体或者与新闻专业相关的各种工作中,这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跟随老师进行采访、写作、编辑、剪辑等相关工作,这位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同时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比如新闻改革、节目改版等;了解国家社会的就业情况和政策情况,搜集撰写毕业论文及实习报告,为今后学生奔赴新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篇(2)

  一、我国新闻传播新闻专业就业现状

  (一)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

  新闻传播学类包括四个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近年来,这些专业被考生称为文科录取中最热门的专业。截止2011年新增专业,新闻传播专业现已有十几所高校设有博士点,近百所高校设有硕士点,开设在各类学校的本科点近千个,每年超过3万毕业生。这是招生规模扩大和该专业属性所得结果。

  传媒业作为当今世界增长最快的行业,报纸、电视、网络、广播、多媒体、影视公司都是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源。而在我国“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供质量,增进效益”的新闻媒体市场化运作方针的指导下,部分传统报刊媒体的停办,电台媒体等对人员队伍的控制,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二)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质量欠佳

  新闻传播类专业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其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得知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后者更是毕业生能够敲开单位大门的重要砝码。但是新闻传播类专业作为“热门”专业背后的事实,却是大批高校在实际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开设的专业,这就造成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时身上最大的“硬伤”。回顾十几年前,很多学校在师资、教材、设备等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开设此新闻传播学专业,势必造成基本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开设不足,从而影响毕业生的质量下降,导致大部分毕业生质量欠佳。

  新闻传播类专业虽然以实践动手能力著称,但是传媒行业是一个大包容的行业,需要各行各业的才人加入,如经济、管理、法律等,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毕业生在忧虑新闻传播类专业质量不佳的同时,更倾向于选择专业背景较好的毕业生。这使得虽然部分实践能力较好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增加,而那些因实践课少,动手能力不强的毕业生更加无立足之地。

  总之,在社会环境、行业环境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等多方面影响下,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令人堪忧。

  二、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困境

  玉林师范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设立在文学与传媒学院,从2004年开始招生至今,共有6届毕业生,将近300人。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师资力量方面,设有传媒教研室,专任教师8人,其士教授2人,在读博士2人,副教授1人,共有两个非编实验室。2009年成立由师生共同组建的实践教学平台——文传学院视频新闻中心,中心共制作播出了《新闻周报》、《文传新闻》和《教育中路的日子》等视频节目近70多期,成为新闻专业教师与学生教学实践的理想平台。

  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近三年就业率均达98%以上,虽然就业率高,但专业对口的不多。现列举2012届毕业生58人就业去向:在报社、电视台、网站等传媒行业就业的24人,占毕业生人数约41.4%;升学2人,考取公务员、社区党建组织员和村官6人,教师(含特岗)5人,其余则在企事业从事文秘相关工作。这是我院历届毕业生从事对口专业工作的最高比例,不足一半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而在这不足一半的数据中,能够在岗位上坚持至今,不到三分之二。高就业率说明了我院毕业生就业能力颇强,但低专业对口率,却显示出一系列的问题。那么,我们需要分析低就业专业对口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调整策略,使得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得到长足发展。

  (一)专业能力不够突出

  就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特殊就业能力与基本就业能力。毕业生想在就业之争中取胜,过硬的专业能力是重要法宝。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其中一项基本专业能力,如熟练地使用摄像机拍摄,用非线性编辑设备进行后期编辑处理等各个环节,大部分毕业生能独立完成这些专业技能,但还需加强。在此基础上,只有少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主持、播音、摄影、写作等特殊就业能力。因此,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该专业相关的工作感兴趣,但在求职过程中却屡屡碰壁。

  (二)就业期待值过高

  作为地方院校,玉林师范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宗旨之一。因此,我校大部分毕业生在区内外基层单位就业。而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因专业背景缘故,较多毕业生倾向于一线城市或大城市就业,以便专业得到更大的发展。这种想法固然不错,但是与学生实际不相符。一是自身专业能力欠缺,二是地方就业机会较多,竞争较小。如2011年,到我院招聘的各县市广播电视局不下十家,招聘人数近20人,但是大部分毕业生因地域因素或其他因素放弃机会。

  (三)就业途径多样化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作为一个文理兼招的专业,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不够谨慎,甚至部分考生只看专业名称即填报,完全不顾其他。

  入学后,一部分学生通过对专业的接触,逐渐对其感兴趣。而仍有一小部分学生虽然经过一到两年的学习,仍无法增加专业兴趣,则根据所处的学院的其他专业,如师范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或非师范类汉语言文学(现代文秘方向)选择了教师或秘书等岗位。实际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在竞争秘书等岗位时,其专业背景在一定程度吸引了用人单位,而该专业毕业生的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也能较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在文案等方面的工作。这是就业专业对口率低的原因之一,也是就业途径多样化的表现。

  三、解决广电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解决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刻不容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从毕业生自身、高校教育、政府政策及用人单位等多方面入手,通过运用团队教学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鼓励自主创业四条策略,以提升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

  (一)运用团队教学法

  随着新闻报道对社会经济、政治、民众生活等各个方面不断地深入,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形势变化来调整课程内容,使学生在校时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成为了必要。除了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外,更需要团队教学法。目前使用较多的团队教学模式有团队合作模式、联合学习社区、共同研究模式和团队分散型四种。这些模式既可以整合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又可以发掘和锻炼学生的兴趣特长。从点、线、面三维角度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这样,就能增加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既可以训练和加强就业基本能力,也能强化特殊就业能力。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在高校电视新闻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不外有三种:一是传统的通过课堂上的演示操作教学;二是通过与校外媒体进行实习基地的合作,让学生在假期等课余时间进行实习锻炼;三是利用已有的校园平台如电视台、校报、记者团等,让学生在校内进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在以实践动手能力为媒体从业是否合格的标准的形势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掌握如摄像机操作和后期编辑处理等更为重要的技能。我院传媒教研室运用视频新闻中心这一平台,把教学课程与实践平台挂钩,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并通过以老带新、一对一辅导的创新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其中,在任务驱动方式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固定的栏目制作,并让学生负责校内公开课程、讲座、国培、会议等重大教学活动的摄像工作。此外,选送能力较强学生到市内各大传媒机构实习。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决定其职业生涯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结合时代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我院近三年来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形式上,低年级集中授课,高年级以讲座、座谈等方式。在低年级集中授课中,按照培养方案学时,由就业指导师和学科专业教师授课。在高年级讲座或座谈形式中,主要邀请传媒行业相关人士或刚毕业校友从不同角度进行介绍求职和就业情况。这是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另外,我院配以学生个人学涯规划记录表。新生入学后,经过班主任和年级主任的谈话,建立学生个人学涯规划记录表,除学生基本信息外,记录表中有几项重要的信息,如兴趣、特长、专业潜质、目标、缺点等,并每个学期进行更新。这些表格将由各任课教师使用,并进行讨论,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有目的训练学生专业技能。这样,形成了每个老师都是学生的职业导师,每个老师均进行着就业指导工作。另外,由学科专任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组成的就业服务团队,既能在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又能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地处桂东南的玉林师范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均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更加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眼光向下”,以基层锻炼来求得发展。

  (四)鼓励自主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下,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自主创业既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又能使毕业生谋求生存和实现自我价值。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具备自主创业的条件。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地市级地方摄影摄像公司尚未形成产业,而且高水平不多,但是需求量大,因此市场环境较好。毕业生可以利用以掌握的摄影摄像等专业技术进行自主创业。我院利用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项目,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涉及各年级学生的创业团队,除了包揽校园各种摄影摄像业务外,以开始面向社会。该创业项目成立至今,已开始盈利,这是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四、结语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篇(3)

  邹韬奋在编辑报刊的实践过程中,对报刊编辑人才问题进行了许多探讨,并形成了自己的见解。邹韬奋将从事新闻事业的人分为两类,即编辑人才和营业人才。他说:“新闻业里实际上需要的人才大概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编辑人才,一种是营业人才。所以新闻记者属于第一种。第一种里又有内勤外勤之分,内勤是在馆内编辑新闻,外勤是在外探访新闻。此外还有一部分人是主持各报言论的,也可以说是专家,要根据各人自己所喜欢研究的部门做研究工夫的,例如政治、经济、外交、教育、财政等等。”①邹韬奋对报刊编辑人才的探讨,主要从报刊编辑人才的业务素质及业务素质培养的途径两个方面来进行。

  编辑人才必备的业务素质

  邹韬奋认为,编辑高质量的报刊,与报刊编辑人才的业务素质有很大的关系。邹韬奋对报刊编辑人才业务素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新闻记者(编辑人才)的基本业务素质要求;二是撰述评论者(即撰写言论者)及访员特有的业务素质要求。

  邹韬奋认为新闻记者(编辑人才)所要具备的业务素质是:第一,知识的储备。这些知识包括新闻学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的常识。新闻记者除新闻学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异常丰富和广博的常识,因为新闻记者接触的范围是全社会的,是遍及各界的。常识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自然科学”的常识,包括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矿学等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有高中毕业的程度便行(但需优良)。常识的另外一个部分是“社会科学”的常识,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这一类的知识和全人类有更密切的关系,做新闻记者须有大学的程度才行。第二,新闻记者在身心方面特别注重耐劳的体格和敏捷而细密的心思。第三,要从实际工作中锻炼。“我总觉得要做新闻记者必须从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不是看看坊间出的几本关于新闻业的书所能奏效的……找到练习的机会,一步一步地增加自己的学识经验。”②第四,新闻记者要有活动力。他认为这是新闻记者最应该有的一个业务素质。“所谓活动力是不怕麻烦的研究,不怕艰苦的搜索,有时也包括不怕艰险的奔波。”③他认为中国的梁启超、黄远生,美国的Walter Duranty(时为《纽约时报》的记者)、Edgar Snow(斯诺)四个新闻记者在探采新闻方面都有让人敬佩的活动力,这些人都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魄力和勇气,而这种魄力和勇气至少是新闻记者活动力的一种表现。④

  以上谈论的是广义的新闻记者(即访员、编辑、主笔等)所应该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邹韬奋在办报过程中特别注重言论,因此他认为主持言论的撰述评论者需要更高的业务素质,他说:“做主笔的主持论坛,不但须有学问,须能文章,并须有精锐远大的眼光和见解,须有浩大的胸襟。”⑤1930年,他想找一位帮手,主要协助他做好报刊的言论工作,因此他在《生活》周刊上打出《征求一位同志》的广告,在此广告中,他把报刊言论工作者(即撰述评论者)的特殊业务素质要求归纳为三个主要的方面:一是思想深入,二是文笔畅达,三是至少精通一种外国文。他对这三个方面的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解说:“敏锐的观察与卓越的见识,再说得简单些,就是思想须能深入……这个条件是从事撰述评论的人所不可少的,是很显明的,用不着多说。至少须精通一种外国文。主持评论的人有八个字很重要,就是‘搜集材料,贮蓄思想’。所谓贮蓄思想,是平时无论如何忙,要能静想,想些抽象的好意思,蓄在胸中,好像‘贮蓄’一样,遇事触机而发为言论,便较有精彩。与贮蓄思想有密切关系的便是‘搜集材料’。多阅读平时出版的中外书报,所以至少须精通一种外国文。现在比较重要的外国文要算英法德日。我自己可用英文,勉强看得懂法文,我所用的西文书报参考书以英文为多,所以我希望的帮手以能英文为最宜,法文次之,虽则别国文并非绝对不可。”⑥

  对于访员(即外勤新闻记者)的特殊业务素质,邹韬奋也有专门的论述,他认为这类人还应该具有特殊的能力,他借用当时著名报人周孝庵⑦的话将访员应该具备的特殊能力归纳为以下几种:第一须下笔迅速而清楚,这项能力并不是人人都具有,必须有相当的训练;第二须能在嘈杂之场所而不乱文思,必须有相当的抗干扰能力;第三是须善于记述问答式的文字,必须善于提问和记录;第四须有推考力,因访员须处处临机应变,有时采访新闻,全凭自己的推考力来推定新闻的真相;第五须有忍耐力,因为“访员出外采访新闻,每周旋于上中下三等社会之人,苟不能忍耐,采访必无结果”。⑧

  转贴于

  编辑人才业务素质的培养

  邹韬奋不光谈到了报刊编辑人才应具备的业务素质,他也谈到了培养和获取这些素质的途径。邹韬奋在与读者通信的过程中,很多读者向他请教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新闻记者,邹韬奋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一是通过专门的新闻教育培养,二是自学或在实际工作中锻炼逐渐成长。

  邹韬奋认为“新闻学不外管理(营业方面,如广告、发行等等)和编辑两大部分”⑨,因此进入大学的新闻系进行专门学习的人应该“研究哪一部门,请审查自己的特长,根据上述的工作部门,加以选择”⑩,而不应该盲目地学习和研究。“如果有可能入大学求学,俾有充分时间打好专科知识及技能的基础,是很值得的。”但是他认为当时中国的大学当中设有专门新闻系的学校太少,而且“新闻学专书佳者极少,没有多大补助”?11,因此能进大学新闻系接受专门的新闻教育固然好,但是没有接受专门教育的机会,也可以从事新闻事业,获得报刊编辑人才必备的素质:“有志入新闻界的,不一定要毕业于大学新闻系才可以,实际上有许多在新闻界成绩昭著的人士,并不是大学新闻系毕业的。”?12即使没有办法直接进入大学新闻系进行专门的学习,进入大学的其他学科如商科、工商科或其他社会科学的学习,将来毕业以后,只要有在新闻界中练习的机会,也仍然是可以胜任的。这不但是中国的实际情形,在欧美各国也有这样的情形。

  邹韬奋本人并非从大学的新闻系毕业,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新闻学教育,他是有从事新闻工作的兴趣,在进入新闻界后在实际工作中学习锻炼成长起来的,他自己总结说:“我个人是在且做且学,且学且做,做到这里,学到这里;除在前进书报上求锁钥外,无时不皇皇然请益于师友,商讨于同志。”13基于自身的实际经历,他告诉那些想从事新闻事业而无法进入大学新闻系进行专门学习的青年说:“在没有适当学校可进的时候,如有志从事新闻事业,只要能努力自学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加紧学习与锻炼,也未尝不能获得成果。”14当然,邹韬奋也指出,依靠自学和实际锻炼获得报刊编辑人才的基本素质,也需要个人根据“你的特长、兴趣、能力等,加以考虑决定”。15在学习和工作上遇到有需要商讨的问题,除了向师友和同志学习外,还可以向当时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习请教。(

  注 释:

  ①②《短简》,载《抗战》,1937年第65号。

  ③④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编:《韬奋全集》第8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⑤《想念新闻学》,载《生活》,周刊1929年第4卷第40期。

  ⑥邹韬奋:《征求一位同志》,载《生活》,周刊1930年第5卷第30期。

  ⑦周孝庵:时为《时事新报》的记者与编辑。

  ⑧邹韬奋:《新闻记者是不戴帽子的皇帝》,载1929年《生活》,周刊第4卷第30期。

  ⑨⑩邹韬奋:《有志于新闻事业》,载香港《大众生活》,1941年新8号。

  11邹韬奋:《有志于做新闻记者》,载香港《大众生活》,1941年新15号。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篇(4)

  邹韬奋认为,编辑高质量的报刊,与报刊编辑人才的业务素质有很大的关系。邹韬奋对报刊编辑人才业务素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新闻记者(编辑人才)的基本业务素质要求;二是撰述评论者(即撰写言论者)及访员特有的业务素质要求。

  邹韬奋认为新闻记者(编辑人才)所要具备的业务素质是:第一,知识的储备。这些知识包括新闻学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的常识。新闻记者除新闻学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异常丰富和广博的常识,因为新闻记者接触的范围是全社会的,是遍及各界的。常识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自然科学”的常识,包括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矿学等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有高中毕业的程度便行(但需优良)。常识的另外一个部分是“社会科学”的常识,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这一类的知识和全人类有更密切的关系,做新闻记者须有大学的程度才行。第二,新闻记者在身心方面特别注重耐劳的体格和敏捷而细密的心思。第三,要从实际工作中锻炼。“我总觉得要做新闻记者必须从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不是看看坊间出的几本关于新闻业的书所能奏效的……找到练习的机会,一步一步地增加自己的学识经验。”②第四,新闻记者要有活动力。他认为这是新闻记者最应该有的一个业务素质。“所谓活动力是不怕麻烦的研究,不怕艰苦的搜索,有时也包括不怕艰险的奔波。”③他认为中国的梁启超、黄远生,美国的Walter Duranty(时为《纽约时报》的记者)、Edgar Snow(斯诺)四个新闻记者在探采新闻方面都有让人敬佩的活动力,这些人都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魄力和勇气,而这种魄力和勇气至少是新闻记者活动力的一种表现。④

  以上谈论的是广义的新闻记者(即访员、编辑、主笔等)所应该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邹韬奋在办报过程别注重言论,因此他认为主持言论的撰述评论者需要更高的业务素质,他说:“做主笔的主持论坛,不但须有学问,须能文章,并须有精锐远大的眼光和见解,须有浩大的胸襟。”⑤1930年,他想找一位帮手,主要协助他做好报刊的言论工作,因此他在《生活》周刊上打出《征求一位同志》的广告,在此广告中,他把报刊言论工作者(即撰述评论者)的特殊业务素质要求归纳为三个主要的方面:一是思想深入,二是文笔畅达,三是至少精通一种外国文。他对这三个方面的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解说:“敏锐的观察与卓越的见识,再说得简单些,就是思想须能深入……这个条件是从事撰述评论的人所不可少的,是很显明的,用不着多说。至少须精通一种外国文。主持评论的人有八个字很重要,就是‘搜集材料,贮蓄思想’。所谓贮蓄思想,是平时无论如何忙,要能静想,想些抽象的好意思,蓄在胸中,好像‘贮蓄’一样,遇事触机而发为言论,便较有精彩。与贮蓄思想有密切关系的便是‘搜集材料’。多阅读平时出版的中外书报,所以至少须精通一种外国文。现在比较重要的外国文要算英法德日。我自己可用英文,勉强看得懂法文,我所用的西文书报参考书以英文为多,所以我希望的帮手以能英文为最宜,法文次之,虽则别国文并非绝对不可。”⑥

  对于访员(即外勤新闻记者)的特殊业务素质,邹韬奋也有专门的论述,他认为这类人还应该具有特殊的能力,他借用当时著名报人周孝庵⑦的话将访员应该具备的特殊能力归纳为以下几种:第一须下笔迅速而清楚,这项能力并不是人人都具有,必须有相当的训练;第二须能在嘈杂之场所而不乱文思,必须有相当的抗干扰能力;第三是须善于记述问答式的文字,必须善于提问和记录;第四须有推考力,因访员须处处临机应变,有时采访新闻,全凭自己的推考力来推定新闻的真相;第五须有忍耐力,因为“访员出外采访新闻,每周旋于上中下三等社会之人,苟不能忍耐,采访必无结果”。⑧

  邹韬奋不光谈到了报刊编辑人才应具备的业务素质,他也谈到了培养和获取这些素质的途径。邹韬奋在与读者通信的过程中,很多读者向他请教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新闻记者,邹韬奋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一是通过专门的新闻教育培养,二是自学或在实际工作中锻炼逐渐成长。

  邹韬奋认为“新闻学不外管理(营业方面,如广告、发行等等)和编辑两大部分”⑨,因此进入大学的新闻系进行专门学习的人应该“研究哪一部门,请审查自己的特长,根据上述的工作部门,加以选择”⑩,而不应该盲目地学习和研究。“如果有可能入大学求学,俾有充分时间打好专科知识及技能的基础,是很值得的。”但是他认为当时中国的大学当中设有专门新闻系的学校太少,而且“新闻学专书佳者极少,没有多大补助”???,因此能进大学新闻系接受专门的新闻教育固然好,但是没有接受专门教育的机会,也可以从事新闻事业,获得报刊编辑人才必备的素质:“有志入新闻界的,不一定要毕业于大学新闻系才可以,实际上有许多在新闻界成绩昭著的人士,并不是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即使没有办法直接进入大学新闻系进行专门的学习,进入大学的其他学科如商科、工商科或其他社会科学的学习,将来毕业以后,只要有在新闻界中练习的机会,也仍然是可以胜任的。这不但是中国的实际情形,在欧美各国也有这样的情形。

  邹韬奋本人并非从大学的新闻系毕业,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新闻学教育,他是有从事新闻工作的兴趣,在进入新闻界后在实际工作中学习锻炼成长起来的,他自己总结说:“我个人是在且做且学,且学且做,做到这里,学到这里;除在前进书报上求锁钥外,无时不皇皇然请益于师友,商讨于同志。”???基于自身的实际经历,他告诉那些想从事新闻事业而无法进入大学新闻系进行专门学习的青年说:“在没有适当学校可进的时候,如有志从事新闻事业,只要能努力自学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加紧学习与锻炼,也未尝不能获得成果。”???当然,邹韬奋也指出,依靠自学和实际锻炼获得报刊编辑人才的基本素质,也需要个人根据“你的特长、兴趣、能力等,加以考虑决定”。???在学习和工作上遇到有需要商讨的问题,除了向师友和同志学习外,还可以向当时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习请教。

  注 释:

  ①②《短简》,载《抗战》,1937年第65号。

  ③④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编:《韬奋全集》第8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⑤《想念新闻学》,载《生活》,周刊1929年第4卷第40期。

  ⑥邹韬奋:《征求一位同志》,载《生活》,周刊1930年第5卷第30期。

  ⑦周孝庵:时为《时事新报》的记者与编辑。

  ⑧邹韬奋:《新闻记者是不戴帽子的皇帝》,载1929年《生活》,周刊第4卷第30期。

  ⑨⑩邹韬奋:《有志于新闻事业》,载香港《大众生活》,1941年新8号。

  ???邹韬奋:《有志于做新闻记者》,载香港《大众生活》,1941年新15号。

  ???参见邹韬奋:《大学的新闻系》,载香港《大众生活》,1941年新19号。

  ???邹韬奋:《转变》,中国韬奋基金会韬奋著作编辑部编,《韬奋全集》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篇(5)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2010年11月启动,经历了相关文件精神的学习讨论、媒体单位实地调研、校内外专家反复分析论证等过程,于2014年6月完成。与该专业2006版的教学计划相比,2014版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突出了应用型专业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理论课学时。专业必修课中新增了电视专题片创作、视听语言训练2门实验课,专业必修课中实验课程合计25学分,占专业必修课程总学分(57学分)的43.8%。任意选修课中新增灯光技术与艺术、录音技术与艺术、影视片头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5门应用性较强的实验课程。其他实践类课程含专业实习8周8学分,毕业论文(设计)8学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或毕业设计的创作),社会实践2学分,军训2学分,新增课外创作2学分,合计18学分。实验课程与其他实践类课程合计4分,占该专业总学分(168学分)的29.1%。不仅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而且实践类课程的手段,如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外创作、毕业设计等也日渐丰富。

  (二)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1.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保证该专业实验课程的正常开设,2003年10月,人文学院筹建了器材室,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购置了少量摄像机、功放、组合音响等急需的设备。2006年6月,学院正式成立了广播电视实验室。当年人文学院和学院各出资11万元,购买联想开天计算机31台,筹建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2007年5月,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前夕,学院采取应急措施,购买专业摄像机10台,约30万元设备。2008年11月,日元贷款项目索贝编辑机等价值66万元的专业设备到位。至此,前期投入该专业实践教学的专业设备总值已经超过120万元。2011年8月,由该专业申报的采编技术实验室成功获批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下拨的专项资金300万元。2013年12月,项目完成,共新建专业实验室5间。其中,新闻编辑与播控实验室购置了索贝节目编辑工作站、节目上下载及播出控制工作站、节目播出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设备,能够完成新闻采集、素材下载、剪辑制作、节目审核、节目上载、节目播出等一整套的新闻节目制作流程;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拥有苹果影视后期工作站、数据采集工作站、服务器等设备,既可以对虚拟演播室后期生成的视音频信号进行录制和编辑,也能够完成电视节目及广告作品的剪辑、特效处理、包装、渲染等;虚拟演播室主要由主控室和演播大厅构成,主要设备由图形渲染工作站、主控工作站、抠像合成色键器、演播室摄像机、蓝箱、存储设备、监视监听设备和灯光系统构成,并有虚拟演播和实景演播两个功能区,能够满足新闻、文艺、专题等各种电视栏目录制实验和电视节目主持实验的需要;配音实验室有两间,主要设备有录音工作站、配音工作站、调音台、高保真录音话筒等设备,它能够满足所有实验室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录音与配音需要,能够提供兼容性高和数字化的高保真声音文件,也可以用于广播节目的录制实验。可以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使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在硬件和软件上有了质的飞跃,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新闻采编制作专业的办学条件,而且为相关专业进行媒体仿真训练、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以及课外创作活动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2.实习基地建设为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学院加大了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2006年11月至2011年7月,学院分别与伊犁州、伊宁市、兵团四师、塔城、阿勒泰、克拉玛依、兵团七师、奎屯、博乐等地的媒体合作,建立了22家专业实习基地。目前,该专业是学院拥有专业实习基地最多的非师范类专业。通过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不仅为该专业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为进一步加强该专业与地方媒体的沟通与合作搭建了平台。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作为一所边远的地方高校,尽管该专业的办学历史只有短短的十余年,对于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也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宏观上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已经相对稳定,并能结合本校实际形成自己的特点。就笔者观察,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即在专业课教学中,将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环节结合起来。对于广播电视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节目策划等课程,该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一定比例的实践课学时,要求教师将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与课上、课下的实践实训操作环节紧密结合起来。理论课堂融入了实践课的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2.实验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即围绕该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以强化学生某项实践操作技能为目标,开设独立的实验课程。如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像技术与艺术、播音、主持艺术、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制作技术、视听语言训练、纪录片创作等。3.专业见习即低年级阶段的短期认知实习,分为校内和校外专业见习。校内专业见习通常是指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园新闻网等校内传播媒介的实践活动,对记者、编辑、播音员等工作进行初步的见习。校外专业见习主要指学生利用寒暑假就近在家庭所在地的电台、电视台或其他新闻媒体对媒体工作流程进行观摩、体验和学习。专业见习是专业实习的热身和准备阶段,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决定,学院不作统一安排和硬性要求。4.专业实习即高年级阶段的媒体综合实习。专业实习既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所获得的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也是对学生即将“上岗”就业的一次实战演练。专业实习列入该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时间为8周。在专业实习的准备阶段,一般由院系作实习动员,明确该专业实习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实习单位原则上由学生自己联系,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由院系负责联系安排实习单位。院系按实习生地域分布情况把学生编成若干个实习小组,分别选派教师或委托媒体单位进行具体指导。5.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旨在提高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针对一些学生单纯以毕业和完成学位为功利目的,拼凑、粘贴内容空泛的论文现象,该专业要求集体开题,严把论文选题关。引导学生尽可能结合媒体尤其是新疆传媒业的实际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毕业论文环节进行改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或毕业设计的创作,将毕业设计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大胆地尝试。尽管毕业设计的相关要求、评价标准还存在一些缺陷,尚不成熟,但此项举措无疑将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6.课外创作即以兴趣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和创作活动。该专业曾经组织学生成立过摄影、摄像兴趣小组,参与学院校庆、运动会、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的拍摄;也曾经依托学生社团,成立主持艺术协会,举办过多届校园主持人大赛;2008年以来,更是连续6年承办了学院大学生校园DV展;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独立创作的欲望。近年来,先后有6名学生在自治区主办的各类主持人大赛中崭露头角;2011年10月,该专业2007级学生刘毅龙拍摄的纪录片《锡伯文化的传承》荣获第二届全国校园摄影作品展示活动DV赛项大学组二等奖;2014年5月,该专业2011级学生迪力亚尔创作的反映新疆塔城地区哈萨克族游牧民原生态生活的人文纪录片《游牧人家》一举夺得第九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国际分组赛西部组纪录片类金奖及“科讯杯”第九届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总决赛“最佳音效大奖”,为学院争得了荣誉。整体观之,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既相互区别,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前文所述,该专业自办学以来,在教学计划及实践教学方案的调整与修订、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进一步深化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也面临着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一)缺乏真正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专职教师

  从2001年开办之初没有1名专任教师,发展到今天拥有8名专职教师,该专业师资紧缺的情况有所好转,且80%的专职教师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讲师以上职称,专职教师的学历、职称水平也有较大提升。但8名专任教师中,有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承担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仅有3名。可以说绝大多数专职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严重缺乏。为避免照本宣科,纯理论背景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加以弥补,但因为其自身缺乏新闻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对案例的解读与分析往往加上自己想当然的理解,也因此往往与媒体实际并不相符。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内容与媒体实践的脱节也就不可避免。即便是有一定操作能力,能够承担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他们所开设的实验课程,也往往是依托实验课教程,一般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实验教材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也有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的,教师自身缺乏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必然导致学生“创造性”应用能力培养的缺失。由此观之,缺乏真正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专职教师,是目前直接影响该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最为关键和最为突出的问题。近年来,该专业也曾经倡导专职教师去媒体观摩、见习或进行专题调研,但因为目前学院教师工作量考核体系只承认学时,即课堂教学工作量或其他能折算成教学工作量的工作(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实习指导等),教师因而缺乏主动参与媒体实践的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的主体单一,缺乏与媒体行业的深层次合作

  尽管经过十余年的摸索,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实践教学的主体比较单一。高校与媒体行业的交流还停留在依托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层面,缺乏较深层次的合作。与媒体对接、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尚未展开,人才培养脱离媒体实际的矛盾比较突出。

  三、相关对策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

  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界的通则和共识是新闻传播教育一定要学用结合。在国外,新闻学专业教师通常要有较长时间的媒体从业经历,很多人甚至认为,新闻从业经验而非博士学位,才是聘任一位新闻学专业教师的先决条件。但在我国,大部分高校新闻院系的教师普遍缺乏新闻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高校专业教师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一般都是硕士、博士。实际上,教师的学历层次越高,实践经验往往也越少。目前,内地高校新闻院系为解决此问题一般要求从事新闻业务课程教学的教师到新闻单位实习或在新闻单位兼职。我院也可以借鉴此类做法,有计划地选派部分专职教师到媒体见习或在本地媒体做一些兼职工作。当然,为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媒体实践的积极性,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应考虑将教师去企业(含媒体)观摩、见习、兼职工作等与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实习指导一样,折算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总之,采取可行的措施,下大力气培养既熟悉媒体工作,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的“双师型”教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专业教师理论与媒体实践严重脱节的矛盾。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篇(6)

  [作者简介]杨明(1979-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出版与新媒体技术;陈少志(1963-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于巍(1969-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吉林 长春 13005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媒体时代数字出版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4CXW041,项目主持人:杨明)和2014年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微媒体用户调查及其对学业影响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4206,项目主持人:杨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91-02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与分析,既是对高校办学成果和专业定位的有效检验,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需求衔接效果的“试金石”,又是高校专业建设特色凝练与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路标”。

  一、调查问卷说明

  本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针对就业情况,包括毕业生基本信息、工作岗位、单位性质、月薪范围、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等;第二部分针对专业满意度,包括在校就业准备、学生最欠缺素质、就业核心能力、专业发展前景等;第三部分针对本专业发展与改革建议,包括对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和建议。

  本调查向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已毕业的222名学生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2份,其中2009届24人,占该届毕业生总数44%;2010届20人,占该届毕业生总数33%;2011届34人,占该届毕业生总数58%;2012届35人,占该届毕业生总数70%。这些毕业生主要在7个领域工作,其中15位公务员,约占13.4%;36人在新闻行业,约占32.1%,主要在报社、杂志社、电视台、广播电台从事编辑或记者工作;26人在企事业单位,约占23.2%,主要从事宣传与编辑策划等工作,多集中在广东、吉林和河北;教育行业3人,约占2.6%,多是教育培训机构教师;网络新媒体14人,约占12.6%,主要从事网络编辑、新媒体运营与网站维护工作,多集中在吉林、广东;图书编辑、图书市场各1人,约占1.8%,图书编辑主要是文化传播公司书籍设计、策划、编辑与出版,图书市场主要是出版物销售或市场拓展,主要在长春图书批发行业;在读研究生16人,约占14.3%。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

  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在狭义上只包括报纸编辑、图书编辑以及各种出版物编辑;在广义上还包括了网络新媒体、各类文员及文案编辑等。被调查毕业生中,从狭义上讲,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仅占34%;从广义上讲概念,有72%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

  二、调查问卷分析

  1.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态度。53.5%对编辑出版学专业就业前景非常乐观和比较乐观,35.7%持一般态度, 10.8%持不乐观态度,如图2所示。

  大多毕业生认为编辑出版学专业未来发展空间较大,但是由于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编辑出版行业将向数字化、复合型方向发展。

  在被问及“所学专业对找工作或者目前工作是否有所帮助”时,选择一般、有帮助、非常有帮助的达到92%,这说明本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质量基本符合行业需求。

  2.就业能力的核心要素。被调查者对计算机软件技术能力、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和能力、团队协作与管理能力、自我创业能力等8方面与就业能力相关的要素所占比例如图3所示。

  72%的认为在网络信息时代,熟练运用各种计算机软件对任何求职者都有利。熟练运用编辑出版系统、网页制作、图像处理、音视频制作等软件,拥有各类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无论是对于在出版编辑领域就业,还是对于拓展就业空间都很重要。

  82%的认为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是在编辑出版行业工作的核心能力,学校必须加强培养在校生的新闻采编与文字写作能力,特别要加强网络编辑课程教学改革;同时也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

  62%的认为团队协作与管理能力很重要,人际关系与协作精神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素质和能力。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团队合作,高校人才培养要加强做人与做事的统一,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从综合专业素质角度来看,策划能力也是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与课程改革的核心培养目标。

  57%的认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使得更多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这既是国家和社会的期许,又是数字新媒体时代的必然要求,所以,高校加强对在校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本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3.专业建设中的不足。被调查者对专业与课程建设影响因素的选择情况如图4所示。

  专业建设的不足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教学实践偏少,68%认为大学期间参与企业实践少,校内模拟实训课时不足,所学内容与工作岗位实际需求脱节;二是专业知识更新慢,58%认为在校期间所学内容陈旧,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引入滞后;三是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分别有58%、71%、42%的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师的知识陈旧、缺乏企业实践、授课方法单一。

  三、对专业改革与发展建议

  1.改革专业教学理念。传统的编辑出版教育观念不适应未来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需要,人才规格难以满足岗位需要。高校一要转变培养类型,从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转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二要转变专业办学模式,从高校唱独角戏转变到高校与出版社、印刷厂、书店、网站等协同办学;三要转变教学形式,从理论教学型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并重;四要转变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由专业知识和技能兼备转换到综合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知识基础实。

  2.改革师资队伍。为专业教师提供进入出版机构实践的机会,让教师参加专业教学研讨与学术交流会议,扩大学术视野,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积极引进数字出版行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聘请企业管理专家、技术人员、媒体行业研究者等人才参与制定专业规划、课程设置、企业实践等计划,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教师也要学习借鉴先进教学经验,引入案例法、启发式、研讨等教学方法,培育学生专业兴趣。

  3.改革课程设置。从事网络新媒体工作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学生缺少对新媒体的认知,建议开设新媒体课程;从事新闻行业的毕业生则认为应该加强培养新闻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从事企事业单位企划和宣传工作的毕业生认为应加强对专业选题、策划能力的培养力度。68%的毕业生强调要增加实践课程;31%的建议提高专业课程比例;另外有近60%的毕业生强调了网页制作、图像处理、视频编辑能力的重要性。

  及时更新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应对数字出版技术对传统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冲击,适时进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提升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科研究能力,实施“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建立综合立体长效的教学改革机制,切实提高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少志,于巍.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

  [2]杨明.从数字媒体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看教育观念的转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

  [3]杨明,陈少志.试论数字出版编辑高等教育中的实践能力培养[J].出版广角,2013(7).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37-02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目前有近 20 所高校开设体育新闻专业,为新闻学教育增加了新的教学与研究领域,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创办于 2005 年,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已经初步构建并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2012 年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下开始实施 2013 版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成、课程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梳理,使之规范化和系统化,并突出和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学生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依据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首先是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新闻学是特别强调应用的人文学科,体育新闻专业更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对专业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如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对采写编评及摄录采播技术与能力的要求,实践能力也恰是体育传媒行业对当前教育的要求,只有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又能胜任各种岗位技能操作和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其次,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要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出发,提出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将其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在 2013 版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的要求是系统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体育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专业素养,熟悉我国新闻、宣传的政策法规,了解新闻与体育行业的发展变化,能够在新闻、出版、宣传领域从事策划采编、媒介经营管理及文化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新闻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实施方法

  (一)完善教学计划,制定合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要围绕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体育新闻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性,突出了应用性,将体育新闻专业的 23 门专业必修课分为三大类,学科理论课程、技术性的实务课程及实践平台课程。

  理论性课程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等采用精讲的方式进行,以点带面着重介绍重要的理论,其余内容通过课外阅读书籍和讨论,研究论文等形式完成。如《中外新闻事业史》首先为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大体脉络,挑选重要史实和人物精讲,其余内容以作业和课外阅读形式进行,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查找报纸原件,探寻历史人物足迹等方式来还原历史,并在课上进行讲演。

  对技术性的实务类课程如《体育新闻编辑》、《新闻评论》、《体育摄影》、《体育赛事报道》等增加了课程种类及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周。每个重点实务环节必须进行实践练习,如在《体育新闻编辑》教学中,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从教学开始阶段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设计并完成一份报纸”,每人要从报纸的媒介定位、产品设计、报道的策划与组织、稿件的分析与选择、稿件的修改、新闻标题的制作、版面设计、实际版面制作几个环节,将报纸从设想到完成一份真正的报纸,实践整个报纸编辑环节,实现了人人动手、一对一的进行实践操作与指导。

  实践平台类课程如《电视摄像与编辑》、《图片编辑》、《电视节目制作》、《体育播音与主持》、《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等,依托实验室将三分之二的教学环节安排在实验室或课堂之外,所有课程都要安排各种作品的实践,期末试卷不做纯理论与文字考核。

  (二)完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是推进体育新闻专业改革的基础工程和保障,将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重要基础设施来实施,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得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在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体育新闻专业计划建设及升级演播厅(包括录音室)、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平面排版与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体育主持模拟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这六大实验室针对不同课程和实践要求,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功能,同一个实验室能承担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增强学科专业的适应性,提高使用效益。从功能上看演播厅、电视编辑实验室、体育主持实验室将直接服务于电视媒体模块课程包括《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摄像与编辑》、《体育播音主持》等课程,平面排版设计实验室与摄影实验室服务于平面媒体模块课程包括《图片编辑》、《新闻编辑》、《摄影基础》等课程,新媒体实验室服务于新媒体模块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新媒体营销》等课程。

  同时,实验室与实训基地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大开放力度,帮助学校及其他专业进行技术培训、会议保障、科研与科技服务等工作,使得实验室成为学校科研发与人才培养的基地,为鼓励、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将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纳入要求,强化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第二课堂及校内外实习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开放型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课堂活动将密切结合体育新闻专业的特点,利用体育学院的体育术科项目优势,使得学生深入了解体育运动项目,为今后从事相关项目报道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可以丰富课外生活,加强身体锻炼。第二课堂提供了足球、篮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等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在固定时间提供场地,由运动训练专业指导员进行辅导。其次,针对专业技能定期开展各种知识和技能竞赛,如海报设计大赛、报纸版面设计大赛、体育解说员大赛、微电影创作大赛,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校内实践活动,能够对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与锻炼。同时,还与图书馆、大学生体育馆、继续教育学院进行全面合作,建校内实习平台,提供志愿者,新闻宣传等服务。

  此外,赛事志愿者活动是长期坚持下来的特色,每年在北京举行的“斯诺克中国赛”、“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羽毛球冠军赛”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中,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已经成为了固定的志愿者团队,在赛事期间提供了球员接待、赛场服务、票务服务、场地保障服务、媒体服务等工作,在多种志愿者活动中,许多学生通过接触赛事、球员、规则、体育记者,对赛事流程,运动项目,培育兴趣爱好,新闻技能实践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锻炼,已经成为该项赛事的准专家。

  在校外实习方面,将实习与社会实践作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来落实,相继与《北京日报》体育部、中央电视台《体育星探》栏目、人民体育出版社、《田径》杂志社、乐视网等 20 余家媒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

  (四)构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体育新闻专业的毕业设计之前全部为毕业论文的形式,大部分毕业论文更偏向于理论和科研性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与考核明显欠缺。在新版的培养方案中,对毕业设计进行了明确细化,毕业设计可以以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两种形式来完成,毕业论文对选题、格式规范、研究方法的使用、论据论点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毕业作品可从平面、电视、新媒体三个模块中选择相应的新闻作品做为毕业设计,同时对毕业作品在设计、主题、数量、规范、展示等方面提出要求。

  三、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助力实践教学

  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不能仅停留在传授理论知识体教师,要形成联系实际,以实战出发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观念,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二)加强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支撑实践教学

  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是体育新闻专业的基础工程和根基,对实践教学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逐步整合教师资源形成平面、电视和新媒体三个研究方向,争取每门课程能够由两到三名教师进行讲授互助提高,形成专业强势。

  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鼓励教师横跨两个或三个研究方向。每学期对教师要进行单独或集体的专业技能培训,如运动项目知识培训、摄影摄像技术培训、网络技术培训、新媒体行业进展培训、电视包装培训、演播室节目创新、平面创意培训等等,通过各种培训、培养途径,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对表现出色的教师及实验室进行表彰和奖励。

  在教材编写方面,目前已经有两套系列教材,体育新闻传播系列教材及体育新闻实训系列教材,同时对国外体育新闻实务研究的系列著作正在编译中。届时将形成三套系列教材,能够对体育新闻专业实践从理论和实务层面进行指导,并具有一定国际视野。

  广泛与校外名师及体育新闻行业工作者合作,通过校内讲座,项目合作,邀请进入课堂教学等环节。

  (三)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护航实践教学

  科学管理必须要有规章制度进行保障,为使实践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精神下,将逐步修订和制定各门课程的课程要求、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第二课堂管理规定》、《毕业设计工作方案》、《新闻实验中心管理规定》、《新闻实验仪器设备管理规定》、《本科毕业实习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使实践教学管理更趋于规范化,为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提供了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篇(8)

  二、改革方向的探索

  1、根据职业化教育的目标,合理分配课程教学比例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性较强,(比如需要具备新闻采访能力、新闻写作能力、新闻编辑制作能力、新闻策划能力、重大新闻直播的能力、口头报道能力)应该根据这一特点和课程性质来合理分配学时和学分,建议将60%-70%的学分放在专业和实践课上,既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又能锻炼和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动手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扛机器能拍,进机房能编”的目标。

  2、加强师资配备和教师深造

  鉴于西翻院新闻专业师资力量的客观现实,我们首先应当加强现有在职教师的培养与与深造,要求现有专职教师通过自学、参加社会技能培训、购买网络课堂等方式让让老师在现有较强理论水平的基础上,掌握1-2门新闻采编、剪辑制作、摄影摄像等实践专业课程,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以适应该专业设置的要求,从而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打下基础。另外,可以考虑从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引进几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同时要求自有教师参加外聘教师的实践教学,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达到师资力量的提升。

  3、增强硬件设施的配套,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建设,提高现有教学设施使用效率

  针对现有教学设施匮乏的客观现实,学院应当考虑增强摄像机、照相机等教学设备的投入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考虑校园广播站、学院电视台对新闻采编专业学生有序开放,至少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实训平台。让新闻采编专业学生在校内有机会开展采访、编辑、摄影摄像、影片剪辑与制作、录音与播出等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大程度的发挥学院资源的利用率,可以节省再投入的费用开支,达到一箭双雕的良好效果。

  4、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教学

  (1)课堂教学适当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刚接触专业实践课的新生来说,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短期让他们进入专业记者的状态未免有些困难,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简短的电视新闻,新闻奖获奖作品,帮助学生记者的写作角度、写作方法,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进而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了5分钟现场报道环节,针对当前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学生可以模拟现场报道,然后自己用一到两句话“说”新闻,并告诉别人这条新闻的价值点体现在哪里。通过这种现场实训的方式,不仅能让课堂更加生动,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也能更加精彩,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2)更加重视案例教学加情景模拟教学。

  ①要让案例教学始终贯穿于在《新闻评论》、《电视节目策划学》、《新闻作品评析》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在搜集整理国内外大量的新闻报道、优秀电视作品与电视节目,特别是在讲授《新闻评论》、《新闻作品分析》的时候,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了《新闻调查》、《新闻1+1》、《鲁豫有约》、《艺术人生》等节目以及新闻报道等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让学生学习其中的报道方法、主持特色,节目成功要素等,此外,在讲授新闻写作部分的时候,还结合了大量的平面媒体案例,让学生根据报纸、杂志的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比如对《南方周末》上的深度报道进行分析、对本地都市报(如《华商报》)上新闻标题和内容的评价等。

  ②情景模拟教学。在《电视节目策划学中》,我们还尝试让学生模拟电视访谈节目,不是照搬现有节目,鼓励学生根据现有的一些优秀节目,再结合具体情况自主创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确定节目样式,搜集背景资料,设定选题,拟定采访提纲,扮演角色。学生在课堂上模仿《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谈话节目中嘉宾和主持的节目形式,虽然涉及的话题以校园生活占多数,但是在这样的训练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节目的基本流程,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现场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后期制作技术,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很好结合。

  ③外出写生。比如《新闻摄影》、《新闻摄像》这两门课程,到了大二下学期都会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野外拍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拍摄专题片。我们带领学生在南五台、周至沙沙河、熏衣草庄园野外拍摄实践,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既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记录了风景特色,回来制作的DV作品、照片等也可作为期末成绩及学生实习成果的一部分。还要考虑到如何做出一个新闻片或纪录片,突出与人交流的采访报道能力,并最终形成作品。教师要跟学生一起,随时讨论。这样的话,学生的野外拍摄也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④学生自办媒体实践。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校刊、简报等各种媒体(如西翻院的《娱乐E坐标》、《新闻时讯》、《西译青年》、《桃李文学报》、广播电台)都提供了学生良好的展现自我,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报(比如《报纸编辑学》)广电中心以及各级各部创办的各种刊物的相关工作,也能更好的解决人力等问题。同时,还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各种刊物更有个性。学生进入新闻单位完成实习前,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的有效演练,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敏感力、新闻采编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这可以缓和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难以协调的问题。充分利用本校媒体资源(西译广播电台和西译电视台等),让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在西译电视台或西译广播电台创办专题节目,每周一期或每月一期,可采访本校知名学者、教授、学校领导、杰出校友等。内容可涉猎时政、焦点新闻、校园文化、学术观点等任意话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采编、主持、摄像等实践能力;新闻专业的教师对此进行专业指导;再次,积极开展校外合作,联络西安电视台、陕西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在这些地方建立新闻教育实践基地。

  5、新闻专业实习的调整

  对于新闻采编制作专业来说,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实习分为小实习、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而我们的学生恰恰缺少中期实习或毕业实习,即使有短期的小实习,往往出现时间短,实习仓促,效果不佳的情况。小实习针对低年级的新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如可以将大一大二的学生带去电台、报社、电视台等工作单位参观,让他们能直观地感受新闻工作,了解工作大体流程和情况,不仅可以使他们打下理念基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寻找自己的方向。中期实习就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寒暑假的集中实习。学生可以自主或学校联系当地实习基地,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新闻媒体或者与新闻专业相关的各种工作中,这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跟随老师进行采访、写作、编辑、剪辑等相关工作,这位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比如新闻改革、节目改版等;了解国家社会的就业情况和政策情况,搜集撰写毕业论文及实习报告,为今后学生奔赴新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篇(9)

  一、政治思想上的提高。做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对政治思想素质要求极高的职业。特别是采编人员,需要随时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变化,以及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等问题,把这些东西消化,变化自己的新闻内容登在报纸上。所以要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在我实习过程中,我发现每一名编辑记者在紧张的采编工作之余,都十分注重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保持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这样这张报纸才能够很好地发挥了作用,成为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二、工作能力上的提高。通过实习,我在各个岗位上都得到了锻炼,并且对于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了新的体会。

  1做记者,深入到第一线采访,锻炼了自己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并对采访的准备、技巧和总结整理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学习借鉴他人、分析内外因素、克服内外矛盾.?学习和借鉴更加必不可少,而且也更有空间。

  2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上至报社社长、主任下至普通记者、编辑员、广告员,形形,各具特点,同时也培养了我对不同事情的独特观察,锻炼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有益的基础。

  3加班撰写稿件,不仅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还让我学会了如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准确地抓住新闻点;做实习编辑,学会了如何编辑稿件,如何取标题,知道了怎样修改稿件才能适合新闻报道的需要,很大的提高了我的文字水平;通过在其它岗位的锻炼,我不仅熟悉了新闻出版工作的业务,学会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工作,用什么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4经过报社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我懂得了做工作首先要热爱这项工作,只有热爱了才能干好这项工作。

  三、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从报社老师们身上不仅学到了业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他们身上那种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奉献精神。记者编辑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四、在适应社会能力上的提高。

  1参加社会实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社会适应能力上有所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在学校,接触的主要是同学,关系比较单纯,交往起来也很简单。对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我都是避免接触的,在实习中就不一样了,要接触各种各样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篇(10)

  1.美国记者:更专业更成熟,公信力面临挑战

  在美国,近年来,由于受政局变化、传媒集团为了商业利益进行的并购融合以及行业裁员成风的影响,以三大电视网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公信力正在逐年下降,最具代表性的为2006年对弗吉尼亚萨戈煤矿矿难的失实报道,连《纽约时报》这样的世界性大报也未能幸免于难。而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去年对新闻受众的调查也说明了问题:“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信任美国新闻媒体的报道,美国年轻一代对新闻的关注度也创了历史新低。现在许多美国观众都是通过上网或是收看境外的电视新闻节目(如BBC)来获得新闻信息。”①

  2.中国记者:更年轻更活跃,高期望值带来高压力

  2007年,《青年记者》杂志联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的师生组织了“记者公众形象调查”问卷调查。

  对于我国公众眼中的记者形象,调查结果显示:71.9%的调查对象认为记者的压力很大、很辛苦;在“对记者危险性”的调查中,有88.4%的调查对象认为记者职业具有危险性。

  对“您相信记者的报道吗?”这一问题,则有53.7%的被调查者表示“得看哪家媒体”,表明虽然公众认可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公信力,但是要求标准更高。这与我们刚刚提到的美国知名调查机构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从历史纵向看,无论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总体呈下降趋势。

  现状调查分析比较

  1.教育背景比较

  美国新闻从业者目前的平均年龄是41岁。美国新一代新闻从业人员,入行的学位门槛一直在提高,获得过学士学位及以上的从业人员比例呈递升趋势。2003年的调查显示,美国新闻从业人员有89.3%获得过至少一个学位。美国拥有世界最发达的新闻教育体系,目前近90%有学位的从业人员中,有近一半是新闻或传播专业毕业,这也说明了美国新闻专业向传播学专业扩展的特点。②

  在我国,据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2005年的统计:目前我国的新闻记者中,大学本科毕业生最多,为64%;硕士学历者占13%;拥有博士学历的占1%。即拥有学士学位及以上的比例为88%。并且,这支拥有高学历的队伍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尤以20~30岁青年人最多,占29%;此外,这个记者队伍中几乎包括了各个专业的毕业生。

  所以,比较来看,美国记者整体的从业年龄更成熟,科班出身者更多,有半数以上都是新闻或传播学专业毕业。并且大部分都拥有学士学位,这要归功于美国推行了近百年的发达的新闻教育;与之相比,我国的记者群体则整体年轻化,学科背景比较多样化,由于近年来我国新闻教育的飞速发展,在拥有高等教育背景的比例上,我国记者与美国同行的比例差距已经大大缩小。

  2.行业平均待遇比较

  美国报纸一般采用采编与经营相分离的传统。两大系统的薪酬和分配制度一般也不同。美国报社里,编辑记者的收入是固定的。与平时发稿量,报纸当年当月的广告收入一般没有直接关系,也不存在风险奖金。除去那些资深记者和知名记者不谈,美国刚入行的新闻记者的平均年薪约4.36万美元,仍然属于美国中产阶级中收入偏低的一个群体。而且,面临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近年来裁员风潮越来越猛烈。

  在中国,通常编辑记者们的主要收入是工资+稿费。2007年8月,据北京太和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对平面媒体业所作的一次薪酬福利调查显示,35岁为记者收入的高峰期。在北京的主流媒体中,大多数记者编辑的底薪收入每月在3000~5000元。而高的例如副总编一级的,其月薪则在每月10000元左右。普通的媒体,记者编辑的收入通常在每月2000~3000元左右。报告显示,薪资分布实际上显示了平面媒体的行业特征。新人与老人同在,旧管理与新管理并存。而在主流的大众媒体中,新人和老人的薪资差异很大。至于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薪资待遇更是缺乏统一的标准。

  毫无疑问,无论是中国的记者还是美国的记者,所从事的都是一项高压力、高危险的工作。由于待遇与付出失衡,导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尤其是在我国,如何给与记者群体更多的保障,是媒体长久生存与发展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注释: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篇(11)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以实践性、应用性为主要特色的新闻传播学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和网络传播方向专业等,属应用型学科,要求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而,实践教学是该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高校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相对单一,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和发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人才价值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现实劳动力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大学生毕业时面对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动手能力弱使他们在求职时处于劣势。社会大环境和就业的需求,要求高校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科学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的就业的需求。

  一、当前就业形势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一)实践性、应用性是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特色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素质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传媒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学历,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且希望学生具有超强的工作能力[1]。这一切都使得人才市场的就业压力增大,要求新闻专业培养实际的应用性人才,学生到媒体里特别能干活,一毕业就能上手,就能适应,并且独当一面。

  (二)传媒领域的产业化凸显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新闻传媒领域的产业化,新闻传播业界的发展呈现新的趋势。我国加入WTO之后,不仅国内业外资大量投入新闻媒体,形成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的大潮,而且外国资本也已多方渗透到我国的新闻传媒中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形势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媒人才市场上,要求他们不仅能胜任本职工作,而且还要有完成任务的组织能力和策划能力。这一切也引发了专业化程度相对不是特别高的新闻专业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三)广泛意义上“大传播”的需要为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舞台

  传媒产业引发人才大战,从近两年的人才需求状况来看,媒体、出版、广告、营销策划这一类的人才需求量总的来说还比较大,但一个很明显的趋势:直接去媒体的人数锐减,而就业于企业(包括广告公司)、党政机关(包括事业单位)的人数增长迅速。中国企业的逐渐壮大及企业文化的提升,使得企业对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求贤若渴,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对宣传、企划、公关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因此,我们现在所讲的“新闻传播”,应该是广泛意义上的“大传播”,它包括企业传播、政府传播等[2]。

  二、当前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综合实践教学开展不够。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性要求高,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等院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学往往过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市场意识、创新意识不到位,综合实践教学开展不够,致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受到严重影响。

  2.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受经费等原因的限制,在校内一些必要的实践教学场所设施建设不全,尤其是经费投入大的数字实验室更是严重不足。

  3.实习方式单一。在校外实践这一环节,很多院校沿用的是让学生进入新闻媒体,并在媒体从业记者、编辑的指导下开展实习。由于近年来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校逐年增多,随着实习学生的增加,而新闻单位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接待能力有限,使得实习流于形式。一些院校对待学生的毕业实习还存在“放羊型”的状况,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指导、毕业实习的组织还不够,没有起到实习的作用。实习渠道不畅通,学生锻炼机会少,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够,毕业实习达不到效果。

  4.实践教学跟不上媒介正日益提升的用人要求。

  从分析目前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需求以及主要就业去向来看,我们的实践教学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尤其在实践教学这一环节还不能充分满足如今媒介正日益提升的用人要求,他们对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型,具有国际化视野新闻人才的要求,以及对媒介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广泛意义的“大传播”对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

  三、加强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规划与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

  (一)科学的校园实践计划的实施是保证学生专业基础素质的首要条件校园实践是指在校园内进行的实训、实验、实习,可在校园内一切与专业有关的场所进行,也可在校园专业模拟实验室内进行。校园实践的目的,是要达到实践教学经常化,课外活动专业化,模拟实习规范化。在校园实践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完善实践教学,在不间断的校园实践中,使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大学四年。

  1.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实践活动,使实践教学经常化。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实践,如利用校学生刊物、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功能,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用新闻理论去分析媒介运行规律及新闻实践工作,使课上和课下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自学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如在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校报成为文学院新闻广告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学生被吸收为校报学生通讯员,还有校园网、文化网、广播电台都成为了教学实践平台,宣传部会同新闻广告教研室,对通讯员考核,评聘为学生记者,同时进行好新闻好版面评比,以完善激励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2.通过第二课堂的模拟训练等课外活动,使实践教学专业化。一个优秀的记者之所以能够进行成功的采访,在于他有深厚的各种文化积淀,是各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新闻采访让学生做这方面的训练,是为了使他们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获取新闻采访知识、提高能力,完成采访任务,尤其是培养了学生自我提高的能力。各种校内的模拟训练活动,有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如主持人大赛、团队意识训练、召开学生记者招待会、现场新闻采访,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理论学习提供用武之地,其目的在于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加实践课程,以提高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让模拟训练成为教学的一大特色,学生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也使学习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在第二课堂的编校大赛、专题的策划比赛以及成立广告创意策划组、写作组、平面设计组、新闻采写组、新闻摄影组等课外兴趣小组,实行导师制,使一些有专长的学生脱颖而出,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这些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强化了对具体知识的认知,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各种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3.建立高水准的新闻传媒实验室,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实践性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是新闻类专业的共同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在课程设置中要强调实践环境,加强实验课的分量,让学生学以致用,为媒体培养实际的应用性人才。面对21世纪新闻产业的种种变化,新闻的传播学科的个性化建设显得特别重要。没有与信息时代同步的硬件,学生毕业后进入实践领域还得从零开始。就业导向下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必须扣紧时代,扣紧市场。随着电子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对新闻传播人才的素质要求日益呈现多元化。过去一个称职的新闻从业人员,如记者、编辑只要会使用电话、传真就可以了,但现在,用人单位提出了许多附加技能的要求,如电脑操作、自动化办公、汽车驾驶,甚至图片制作等等。因此,为学生生成更多的技能创造条件,已经成为新闻学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因此,为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掌握一整套新闻采、写、编的技能,必须建立数字化的模拟实验室,建设配有不同专业软件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摄影技术实验室、观摩审片实验室、网络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等等,让学生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实践锻炼[3]。没有现代先进技术和先进手段装备的实验室,就不可能建设成特色专业[4]。

  例如作为平常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利用系统编辑报纸,进行报纸编辑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训练,掌握电视片制作、非线性编辑使用、节目主持人培训及网络制作等,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上新闻理论课,大量布置一些东西让学生自己考查资料,作一些科研课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努力将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校外实践是训练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必要环节

  校外实践是学生在校外参加的社会实践,包括见习、实习等。学生的业务动手能力在校外社会实践中将得到充分的锻炼。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1.结合课程进行实习。如结合“新闻摄影”课安排学生到校外的风景区、旅游点等地搞新闻摄影实践活动,或者到校外抓拍一些有新闻价值的照片等。结合“新闻采访”课组织学生到一些企业、单位进行采访。

  2.假期见习与实习。安排学生利用寒暑假和“五一”、“十一”等假期进行新闻实习,进入新闻媒体,在媒体行业的记者、编辑指导下开展实习。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认识了社会又了解了自己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提高了专业兴趣,为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奠定了基础。

  3.毕业实习。目前高校学生毕业实习时间比较长,是新闻实践教学的重头戏,要避免实习存在的管理不到位的放羊型情况[5]。学校要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必要的指导,包括联系实习单位、实习项目,都要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联系起来,因为学生的毕业实习很可能成为就业的方向,倡导学生把未来就业趋向和毕业实习挂钩。

  4.富有特色的“项目制实习”、“主题实习”。校外实践除完成课堂教学的延伸,了解今后工作的内容和程序,更可以策划一些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的“主题实习”、“项目制实习”。

  “项目制实习”,是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某个项目中去,在某个子课题独当一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的实地考察,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和数据资料库,在短时间内得到“真刀实枪”的锻炼,并取得成果。“主题实习”,是根据实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策划组织特色鲜明的“主题实习”。如可围绕某个主题集体体验未来传媒人的实际工作等,培养传媒人特别需要的团队精神和吃苦精神,这样的实践模式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各方面的有益锻炼[6]。

  (三)开设专业特色班,适应新闻媒介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媒介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为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市场,但各类型媒介对具有复合型知识背景、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有着特别的需求。具体看,媒介的发展速度,媒介总量、规模和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为了适应新闻媒介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开设一些专业特色班,这些特色班的实践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建立完善加强基础素质,强化专业理论,重视社会实践,适应社会变化,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要有充分的实践能力,在平时课堂教学上应努力把实践引向课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尤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训练,把课堂练习和课外训练及寒暑假的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分院新闻系先后开设了专业特色班级“穆青新闻班”和“国际新闻班”。“穆青新闻班”是从二年级结束后的非新闻专业本科生中选拔,后两年进入新闻系学习,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专业背景的传媒人才;“国际新闻班”,则是兼修外语和新闻学,主要培养能够用双语进行熟练工作的优秀传媒人才。在相应的实践安排中,他们也根据学生的特色和专业特长精心组织。例如安排有理工专业背景的“穆青新闻班”同学进入科技报实习,安排“国际新闻班”同学进行一些新闻外刊的编译工作等。

  (四)在实践中加强创新能力的锻炼,提高大传播就业需求下的务实性新闻专业人才的竞争力

  新闻专业培养的人才有一种务实性,媒体、广告公司可以去,企业、政府部门也可以去。这种广泛意义上的大传播对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体现在强烈的实用性上,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这种实用性是建立在人才的实践性创新型基础上的,因而要考虑社会问题,让市场去制约它的发展。

  作为就业导向下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在实践教学中,不要忽视了面向企业、事业单位的实训。当今有规模的企事业单位,极其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上规模的企业,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企业,大都办有企业报刊和网站,这就为新闻专业人才就业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就要求我们树立大传播就业观念,体现在实践教学的具体规化上,就是可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让我们的学生到企业办的媒体中去实习实训,甚至可以签订就业合同,为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多渠道地提供出路。

  在市场化过程中,新闻教育成为一种特别强调实践、强调管理、强调创新的教育,新闻传播学要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和实践紧密结合。如编辑出版专业组织学生参观优秀出版社、国际图书博览会、全国书市书店等,使学生了解编辑出版的全过程,了解前沿的学术课题和产业的最新动态。出版产业的全球化的大趋势给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7]。如河南大学在培养学生方面充分利用综合性院校的优势,发挥河南大学出版社资源优势,老师在出版社挂职,学生要了解出版的全过程,同时要求在校学生要能够在学习期间编一本书和期刊,上一次订货会,下一次印刷厂等。我们的教学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激发创新灵感,创新理念,创新构想,创新实践,取得成效。

  四、完善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大全11篇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大全11篇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